公证完法院能查封吗
公证是一种法律行为,通过公证可以使证明的对象具有法律效力。公证处一般是由司法部门指定的机关,负责办理公证业务。而法院是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的机关,具有司法权力。那么,公证完后法院能否对公证的对象进行查封呢?
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,公证对第三人具有证明力,即公证可以证明当事人在公证行为发生时所陈述的事实。因此,在特定情况下,法院是可以查封公证的对象的。
首先,公证可以作为执行的依据。公证的证明力可以作为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的依据,法院可以根据公证的结果来查封被执行人的财产。比如,当债权人在公证书中取得了担保物权的担保承诺,而被执行人未履行合同,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,并提交公证书作为证据。法院在审理后认定公证结果有效,并依法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封。
其次,公证可以作为解除危险的手段。公证可以证明事实的真实性,有时候可以作为解除危险的手段。比如,在房屋买卖中,买方可以要求卖方在购房款支付之前进行公证,以证明房屋的产权状况和真实性。如果公证结果显示房屋有产权纠纷、存在抵押等情况,买方可以选择撤销购买合同并要求退还已支付的购房款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买方提起诉讼,则法院可以根据公证结果来判断、查封房屋。
最后,公证可以作为证明权利归属的证据。当发生财产纠纷时,公证可以作为证明当事人权利归属的证据。在财产纠纷诉讼中,公证可以证明当事人拥有某个财产权利,法院可以根据公证结果来判断、查封财产。例如,在亲属继承中,如果有关争议,当事人可以通过公证来证明继承权的归属。法院在审理后,根据公证结果来查封继承财产。
总之,公证完的对象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被法院查封的。公证的证明力可以为法院提供证据,根据公证结果来判断、决定是否对公证的对象进行查封。当然,在具体操作中,法院还需要综合其他证据、听取各方辩解,权衡各种利益,做出合理裁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