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工复产资金法院能冻结吗
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得到控制,各地纷纷推动复工复产,以恢复经济发展。然而,一些企业在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,可能会面临无法支付员工工资、供应商款项等问题。在这种情况下,企业是否会受到法院的冻结?复工复产资金能否被法院冻结呢?
根据我国法律规定,法院可以对涉及到民事纠纷的财产,实施财产保全措施,限制被申请人对该财产的处置。然而,对于复工复产资金,法院的冻结力度相对较小。
首先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第102条的规定,法院只有在案件审理过程中,判断被申请人可能转移、隐匿财产,丧失或者明显减少债务履行能力的情况下,才会冻结其财产。因此,除非企业在涉及民事诉讼的案件中存在风险,否则法院一般不会对企业的复工复产资金进行冻结。
其次,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》第四节第十八条之规定,被执行人的财产保全不能超过其负债数额和债权数额的合计,即所谓的“保全额度”。因此,即使法院决定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冻结,也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,并不能超过企业的负债数额和债权数额之和。
最后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》第十二条的规定,企业在宣告破产前的支付行为,不得因企业债务的状况限制支付。这意味着,即使企业面临可能宣告破产的风险,只要在破产之前的支付行为符合法律规定,法院也不能对其复工复产资金进行冻结。
总之,复工复产资金相对于企业的其他财产,在法院的冻结范围内是相对较小的。除非企业存在涉及民事诉讼的案件且有风险转移、隐匿财产的情况,或者企业已经宣告破产且支付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,法院一般不会对企业的复工复产资金进行冻结。因此,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,应该积极履行法律义务,合法合规运营,尽量减少面临法院冻结财产的风险。